→  影像技术 影像文献 维修技术
CT诊断腰椎滑脱的价值
影像文献 时间:2017-05-16 点击数: 作者: 互联网

腰椎滑脱是指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的滑移,其原因很多,可分为发育不良型、峡部病变型、退变型、创伤型及病理型5类。其中退变型是临床最常见的腰椎滑脱。以L5椎体Ⅰ度滑脱为多见。根据梅尔丁法,将S1椎体上缘纵分为4等份,根据L5后下缘在骶椎上的位置分别称为Ⅰ~Ⅳ度滑脱。

1  资料与方法

1.1  一般资料  本组12例患者,男9例,女3例;年龄最大69岁,最小35岁,平均53.7岁;40~60岁8例,占66.7%。

1.2  临床表现  主诉腰部痛12例,放射到双下肢疼痛2例,放射到单侧下肢痛10例,双侧下肢麻5例,下肢跛行5例,小腿感觉减退5例,有外伤史者2例。查体:下腰部叩击痛及棘突压痛9例,直腿抬高受限6例,腰部活动受限5例。

1.3  方法  全组患者均有腰椎正侧位、左右斜位片资料,且经CT检查,扫描前先行定位扫描,以确定扫描范围和角度,扫描切面均与椎体平行,扫描范围一般包括关节突5mm以内。

2  结果

本组12例椎体滑脱均为腰椎滑脱,且均先行X线正侧、左右斜位片确诊为腰椎滑脱,只有1例为L4滑脱,其余均为L5滑脱。平片可见14个椎弓峡部有裂隙,6个椎弓峡部无裂隙,CT扫描见20个显示峡部有裂隙,CT诊断率为100%,平片诊断率为70%。本组椎体滑脱的CT表现为:(1)椎弓峡部裂隙:本组12例见20个椎弓峡部裂隙,L5椎体18个,L4椎体2个,均为双侧裂隙,裂隙边缘圆而光滑者6例,不规则锯齿样改变8例,形成假关节6例,其他如裂隙增生硬化7例。(2)椎间盘纤维环变形:椎体向前滑脱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牵拉变形,而形成上位椎体的下缘、下位椎体前上缘对称性软组织块影,并没有髓核的突出。(3)椎管受累:椎管变形7例,其中有双管状改变3例,三叶草形2例;椎弓峡部裂隙旁软组织钙化、骨化、压迫椎管4例。(4)其他异常:侧隐窝狭窄4例,神经孔受累5例,脊柱退行性改变7例,韧带钙化4例。

3  讨论

腰椎滑脱是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的滑移,其原因很多,按国际公认分为发育不良型、峡部病变型、退变型、创伤型和病理型5类[1]。退变型是临床最常见的腰椎滑脱,其主要是腰椎间盘及腰椎后关节突的退行性病,随着年龄的增长,负重及运动负荷增大,腰椎间盘不断受到磨损和反复微小损伤,出现纤维环的变性、松弛,髓核脱水、纤维化,椎间隙变窄。由于椎间盘高度下降使小关节承受负荷明显增大,导致小关节发生一系列的退行性改变(关节囊松弛、关节突增大、硬化、变形),由原来近似冠状面的小关节向矢状面改变。这种椎间盘的变性塌陷及小关节的退变、变形,失去了对腰椎的制约力,从而在外加应力作用下发生滑脱,腰椎滑脱者的下腰部不稳,改变了脊柱的正常负荷结构,使肌肉、韧带、关节囊等组织处于劳损状态,引起腰背疼痛;创伤性小关节炎也是腰脊疼痛的原因。

腰椎滑脱多为L5滑脱,根据梅尔丁分类方法,将下位椎体的上缘平均分为4等份:Ⅰ度表示滑脱的移动<25%,Ⅱ度为50%,Ⅲ度为75%,>75%为Ⅳ度[2]。笔者发现腰椎滑脱常合并椎弓崩裂,CT扫描在椎弓峡部见明显缺损。病变时间较长者,缺损的边缘圆而光滑,如果由于外伤性引起则缺损缘不规则,常呈锯齿状改变,若为软骨处的骨折可形成假关节。有时缺损缘可见骨质增生和硬化,若为单侧椎弓损伤,则对侧椎弓峡部可代偿性肥大及硬化。脊椎向前滑脱可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牵拉变形,形成上位椎体的下缘、下位椎体前上缘对称性软组织块影,无髓核突出,容易误诊为椎间盘突出。由于脊柱向前滑脱,椎间盘异常运动,持久的反复过程,使局部软组织钙化或骨化,使椎管变形、缩小,可呈三叶草形改变崩裂的椎体向前滑脱,使椎管前后牵拉扭曲,呈双管征或哑铃状,崩裂的椎弓其裂隙处可形成钙化、骨化块,向前使侧隐窝或椎间孔变窄而压迫神经根,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。

返回

24小时热线:029-6888-8115

电话:13669138735 15202907556

在线QQ:58045944

©罗狄斯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08568号-1 Design by  罗狄斯医疗